淮师新闻网7月14日电(记者 宋臣)为全面总结学校首批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经验,充分展示优秀教师的教学成果和课堂风采,促进教师间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探讨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近日,学校教务处召开了新生研讨课交流研讨会。本学期开设新生研讨课的教师、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各授课教师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架构、课程授课方式、课程创新点、经验与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与研讨。
季秀平、陶中怡老师在其《社会热点中的法律问题研讨》课程中,精心选择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社会热点,设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采用课堂讲授、自由辩论、分组讨论与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提高分析表达能力。季秀平老师强调,开设课程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表达,并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理论与前沿结合、兴趣与学生未来专业结合。

学生小组汇报。陶中怡供图
刘小华老师在其《创新思维与自我规划》课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设计,强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创新开展实践教学,将课堂“搬进”企业,带领学生与企业创新创业人才面对面交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在课外通过QQ等平台与学生保持交流,他认为,新生研讨课的教学方式应当多样化,应当更多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面对学生的困惑和期待,实现情感的沟通和有效的引导。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开展实践教学。刘小华供图
王新风老师开设的课程为《走进食品世界》,他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动态,采用“学生自主选择话题、教师制定话题、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食品世界里遨游,收获颇丰。

《走进食品世界》,师生开展系列活动。王新风供图
吴士勇老师在其《运河文化漫谈》课程中,一方面带领学生参观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加深对运河及运河文化的感性认识;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撰写学习心得,制作PPT,开展小组辩论,加深学生对运河文化的理性认识。

学生参观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吴士勇供图
浦立昕老师本学期开设了《美国文化中的中国形象流变》,他精心选取了丰富多样的视觉文本和文学文本,邀请美方教师共同授课,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提高学生批评性阅读及分析写作能力。

美国合作教师与学生交流研讨。浦立昕供图
成守勇老师在其《智慧之门:人生困惑与反思》课程中,紧扣大学生人生困惑,巧妙设计典型案例,引导新生从思想上适应大学生活,自觉树立起合理的世界观与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小组研讨。成守勇供图
围绕如何教授刚刚进入大学且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适应性、学术性转变,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性等话题,与会教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新生研讨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选课学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差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教务处相关负责人指出,新生研讨课建设应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旨在帮助新生提升学术旨趣,学会质疑、学会发现、学会表达,完成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各授课教师应充分认识新生研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建设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陈规,促进反思,培养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据悉,淮阴师院于2016年下半年启动了新生研讨课课程建设工作,首批立项建设14门新生研讨课,由热心本科教学的教授或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领衔主讲,面向2016级新生开设,不受院系、专业限制。新生研讨课开设,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接触和探讨学科前沿问题的平台,研讨课除了采用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研究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