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我参加过几次,很有影响,这次我专门为这个会写了一个稿子。
因为今年(2018年)9月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有一句话“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所以我这次想说的是,这个本科审核评估差不多结束了——其中我大概参加了25所学校评估,有好几所师范院校,包括华中师大、华南师大、湖南师大、杭州师大等四所师范大学——这种审核评估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对高校评价方式的新变化。刚才主持人也说到总书记讲的就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我们这个审核评估就有这个味道。
评估中强调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理念,突出学校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用自己的尺子来量自己。这个与中央提出的构建有利于各类高校特色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式,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思路是一致的。
基于这点,我讲三个问题,具体看时间来展开。
0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
审核评估得到确立
我认为,审核评估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以前我们都在讲人才培养的中心是什么,但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明确过以大学强调人才培养为主要素,强调这一中心,而不包含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若干个中心。
所以我们到各个学校首先就考察对这个中心的认识和行动,其中两点很重要:一是,对这所学校来说,这个中心必须明确;二是,这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所以,大学的本科教育绝对不是教务处的事,而是全校的事情,这是我们特别强调的。
以前我们去评估总是以教务处为准,其实这个不对。现在我们要求全覆盖,全覆盖的问题是好多处包括离退休处等各个处都得去。
但是,我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呢?去的时候都说到你这里“礼节性”拜访,因为评估要求所有部门全覆盖,所以我来了。其实,这是不对的。其实应该是,所有部门都应该推动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全覆盖。之前没有强调,所以总是只到学生那里,现在同以前不一样了。
我们到苏州大学一个研究生教育的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那里,他是学科办管研究生教育的。进去后我就说,我们是本科评估的,与你这个研究生教育好像关系不大。他说这个不对,我们苏州大学本科教学的三个建议都是我提的,就是本科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他提的第一个建议是专业建设。我说,为什么提专业建设?这本来是是教务处的事情啊。他说,你们可以查到第一个报告就是我写的,我们学校有105个专业,数量太多了,学校必须整改,因为学科是专业的支撑,没有好学科,我们支撑不了105个专业。这是第一个建议,我认为他说得很好。
第二个建议是要关注国际交流。他们有一笔钱专门支持研究生出国,他认为这不对,因此提出要向下延伸到本科生。为什么?他提出要求,本科生出国后来后要报考本校研究生,把这笔经费也支持本科生出国交流。这个我认为也非常好。
第三个建议是建设教学团队。他说我们科研做什么都讲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编者注),本科教学也应该贯彻课程建设PI。我认为这位主任有全面思想。
湖南师大怎么来体现所有部门都关注本科教学呢?例如党办,他强调有关本科教育的文件优先督办,为什么?因为这是中心工作,所以我们要先做。组织部选拔学院的院长、副院长等领导,第一条条件就是本科教学上这个人必须是优秀的,他才有资格当院长。我说你这个也不错。
再者又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统战部,我问他们做了什么,他说我们组织民主党派的教师来搞那个教师节,而我们的主题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民主党派的统战工作的内容。我说你这个做得很好。
还有长沙理工大学的离退休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宣传部、华南师大的发展规划处等等,都可以讲出一系列的故事来说明,他们全校各部门怎么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工作的。
湖南师大还有一个省级教育管理的干部培训办公室,只有一个人,因为是个部门我们也过去了。
我说:“我知道你跟学校没有关系,是挂靠单位,所以我们也过来。”
他说:“不对,我们这个机构既然挂在学校里面,也得为本科教学做贡献。”
我说:“你做了哪些方面?”
他说:“现在我这里的培训都是中学来的骨干,很多是中学校长。我们大学的招生最重要,到中学去招生的时候,校长根本不让我们上讲台。到了我这里,我们每次都请教学副校长来做一次招生宣传,所有校长都是我的培训学生,就是让那个学校领导在做招生宣传,优质生源对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是很重要的。”
从以上可见,每个部门都在努力地做好这个工作,所以以前认为审核评估要求职能部门的全覆盖,我们老是把它看作是“礼节性”拜访,这是不对的。其实,只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所有部门都必须与人才培养有关系,尤其是现在教育厅要我们去做的审核评估的回访,我们提的中心问题是,学校一个中心,你每一个部门怎么为这个中心工作并作出贡献。
要改变评价方式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我参加了25所学校评估,其中还有一个规定动作要看抽查的试卷、论文,要去看课,而且每个学校将近看30门,最多的看50门课。
我怎么办?到那个电教中心去一个小时看30门课,一个教室一个教室调。而且试卷考试的内容以及知识点还是以记忆为主,平时成绩太高、给分随意,期末成绩偏低、总评大都及格等现象都很普遍,看完后的总体感觉是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每个学校几乎都一样。
最近一段时间,从教育部到社会各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尤其是课堂教育质量的呼声很高,我认为这其实和我们去每个学校看几十门课了解到的基本状况差不多。
而且我们认为讲师德第一个就是把课上好,你不用讲太多,所以宁波工程学院有个理学院,是个新办本科,刚刚通过合格评估后搞的审核评估,这个理学院做的是“树师德,守底线”,他们这个学院提出了一个规定,到2015年专门查教学事故,通报了一批教师很厉害,结果通报以后不是教风不好,反而是教风好。这个院长跟我说,学校公布了35次教学巡查,理学院永远在前三位,而且19次排名第一,这说明抓得严不是不好、而是学风好,抓出来质量是好的、而不是不好的。
师范类我们总体来说比其他学校有一个优点是课堂秩序比较优良。我也去过北师大、华东师大等,这些师范类院校的共同特点是教学秩序良好,学生到课率高,教师教学精神状态好,而且玩手机等情况比较少,所以我认为师范教育的特色是把课上好。
我们也经常说,不要把学校办学特色看成是部分学院的特色,比方说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师范院校,我到湖南师大就问,到底你学校的特色是什么。他说是师范教育。我说师范教育在哪个地方体现了这一特色,他们反馈:“第一个,我们有多少个专业是师范专业,第二个我们有多少学生是师范生,所以我们是师范特色。”
我说不对,师范的特色不是只是师范生才是师范,应该是你这个学校的定位是教师教育特色鲜明,你并不只是师范应该延伸到全校,而是特色应当是全校的特色。所以我认为,第一个是,湖南师大的教师教育特色首先是教学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就是特色;第二个,能不能够全校高举教师教育的特色,让全体教师都成为我们社会欢迎的优秀教师,这才是师范特色,不仅是把课上好,而是每一个人都把课上好;另外我们能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来上一组课,搞什么?教师的教育的培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训练,我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书写能力都强,我说这是师范生的特色。
其实教师投入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氛围,9月份搞了一个叫“清考”,反对“清考”。“清考”我专门问了邬大光,因为之前邬大光跟我一起在北大参加过一个高层的座谈会,里面都是官员,有几位教育部副部长,还有司长,来了以后专门讲“清考”,那时候讲“清考”引起很大震动。那么这次又说“清考”了,我就问邬大光最近“清考”你看到什么了?他告诉我最近“清考”取消,但是一些高校的老师把“清考”前移,就是干脆在直接考试以前就让你及格了,也不要去补考了。这点上教师不愿意投入,总有办法对付你。
当时陈希还是辽宁省委副书记的时候,我跟他俩谈了四个半小时,那个录音都留着,他说我们大学的管理者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学校的办学,一个是国情,二是区情,三是校情。
其实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要关注微观,怎么把精课搞出来,另外也要考虑宏观,到底什么样的环境造成了这个问题,很多问题不是怎么上课,关键是没有人愿意去投入上课,所以我说很重要的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评价要不一样,才能够使得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能够达到很好的水平。
怎么提升教学质量?
我觉得要重视师生有效的互动时间,也就是说,把教师的更多时间放在跟学生的接触上面。
这对于提高人才培养有什么作用?我可以举例子,从好学校到排名低的学校都有。
我到很多学校,都请学工、学生处这些部门做一个统计,关于学生毕业五年以后的相关统计,按统计学的抽样等方法统计了10所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调查报告里面是他们自己写的,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价、专业水平、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评价,但是10所学校都一样的结论,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更多地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营造好科研氛围。
有的说希望能够深化科研导师制,理工类的学校希望更多地走进实验室,更多地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你不要以为这是研究性大学的特色,所有学校都这样,所以为什么我最后去了一所宁波工程学院,这所学校反映的问题也一样。
我给你们看这个毕业生的反馈,其实是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指出了一个方向,要重视教师的科研在本科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我做了10所学校调查以后的资料。我以后每一个回访我都要做这些事情。这里的科研是广义的,理科、工科可能是做老师的课题;工科还可以参与老师的工程实践;人文科学可能是参与教师的研讨;社会科学可能参加老师的社会调查。只要是广义的都可以,跟老师做科研带来的本质意义就是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有效性,让老师跟学生老在一起。
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有注意USNEWS,美国的USNEWS他有一个是全球大学排行榜,然后还有一个是美国国内的大学排行榜——这个大学排行榜只管本科。他们这两个排行榜有很大不同,比如Boston University(下称“BU”)和Boston College(下称“BC”)这两个学校就在一个城市,但是BU全世界排名37,然后到2018年是39位,BC连全球排行500强都没有进,但是在美国国内的排行居然比BU还要高。
为什么?其实两个排行榜观测的点不一样,一个是测量指标偏重于学术,而国内排行榜其实只管本科教学,但是我们国内没有人知道这张表,我说你看看它里面很重要有一条排名指标是教师对学生的投入占20%,就是老师跟学生多少时间在一起,时间越多、学生越愿意去学。所以我们讲科研实际上是广义,不是一定要做什么问题。
师生互动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叫导师制,有的叫课题组,有的叫科研助手,也有各种各样的例子。
华南师大进行审核评估回访期间,他们有一个学科是全国“A”,跟华东师大、北师大的心理学院并列“A+”,是最好的。我专门到这个学院去,他们给我印象很深刻。
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员导师制,所以我们还专门问了学生,你做老师的课题,参加课题组,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说,我每一周都要读多少文件,文件一般是一篇中文两篇英文,花多少时间,含礼拜天平均每天两个小时,大量的时间去做这些事。第二个,老师课题的研究工作也参与,还有申报项目也全程参与,然后毕业论文也是做老师的课题,结果心理学的学生一共340位学生,参加老师课题的居然有70.83%,一年级开始统计的这个数字,那么高的比例。然后我们专门去问了心理学的一个大二学生,他说,我大概一周就有那么多的工作量,平均每天花在学术阅读上的时间是两个小时,这是华南师大。
湖南大学物电学院从2015年提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每一个教师至少带一名本科生进行科研,这是湖南大学的情况。我请他们的学生发表对这件事的看法,有一位刘同学说“科研比玩游戏好玩多了”,这是他的反应。然后还有一位蔡同学说:“科研让我们的课余时间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然后另一个蔡同学说:“科研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成果,还有很多更美好的东西。”一个姓连的同学说:“做科研跟日常学习最大的不同是,原来只是接受,现在我是求索这个探索的过程。”
杭州师大这个是我故意找的层次慢慢低下来的例子,有一位丁老师是搞历史学的,他用口述史的社会实践来培养本科生。350名学生中,有150个人参加他一个人组织的活动,这是多高比例。参加活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优秀率是41%,比全校的平均值都高。这说明什么?参加社会实践结果不一样,水平大为提升。
最后还讲一下宁波工程学院材化学院,这是一个新办本科,从2011年开始科研组织,他们的化学化工与工艺等几个专业的毕业生做老师课题助手的有111人,占人数的41.7%。
所以不要认为这个学校是新办本科就是以教学为主的,其实任何学校都可以做科研。所以我请学院里面从毕业设计优秀率、从学科竞赛的获奖率等等,来分析学生参加老师课题、参加科研对提升教育质量到底有什么帮助?
企业里面专门来的老总也讲道:“老师根据企业需求来设定课题,有利于解决企业的问题,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很好的模式,而且这种不是做一个项目就完了。”
再往下,连高职院校都可以这样做。我去了新加坡南洋理工,他那个校长跟我俩人对话,我有谈话录音,我们俩谈了七个半小时,他说到“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要求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期都要有创新项目,关键是创新项目要带着学生做,这是高职院校、专科三年制高职的认识。
所以我说,这是一条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让教师更多地去接触学生的非常好的渠道。
我认为,师生互动其实是立德树人的表现。我们怎么让学生忙起来,关键是有让学生忙起来的具体举措。
我就先说到这里,谢谢!
本文转自“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微信公众号(id:jyyzgwl30),原题为《【名家荟萃】黄达人:大学教育:从审核评估说起》,系“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微信公众号根据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教授在第九届“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的演讲录音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