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页

“信息员说说”系列之“我的老师”Ⅰ

2016年11月18日   作者:校学生教学信息部    点击:[]

站在爱的泥土上

                          ——访文学院老师·孙高顺

目光如炬,这是我们多数人对孙老师的第一印象。孙老师是一个一上讲台就自带光环的人,意气风发、激扬文字,铿锵有力的声音引领着我们畅游于文学世界。

“教育就一个字:爱!”当被问及如何理解教育时,孙老师给出了简洁却掷地有声的回答。这让我立刻想起了夏沔尊先生所说的“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爱成了教育的全部,可以想象,孙老师是怀着怎样的情怀做着奉献的事!

师生关系:体谅理解、互相配合

近期,安徽亳州蒙城县学生群殴老师一事在教育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提及此事,孙老师则有些悲哀,他表示:“这种事情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匮乏体谅和理解,教育的最根本——老师爱学生并默默付出,学生爱老师并积极配合。”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但如今,原应密切的师生关系却日渐淡漠,甚至到了“扬眉裂眦,拔刀相向”的地步,怎么不令人痛心呢?

我们上课时,如果能做到积极争取前排位置、不迟到、不逃课,上课全神贯注,老师自然会开心投入,授课也就更加精彩,同学也会如沐春风如逢甘露。“学生都认真听课的话,老师水平再差也会讲出他最高的水平。”孙老师对学生的积极配合充满了期待,“我可能不如那些名师,但是人是和自己比的,我能把我的最佳状态教出来。”做出最好的自己是永远的真理,老师将其作为自己的信条并在三尺讲台完美地诠释,这就是对教育的负责任,人的一生能遇到这样一个好老师何其有幸。

课堂教学:力求出彩、加强互动

孙高顺老师擅长用自己的学识和体会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成有形有趣的感受体验来传授给学生,还会在课上朗诵、品读优秀的文章或是他自己写的随笔以及学生创作的优美句段,颇有“屡读屡叫绝,辄拍案浮一大白”的既视感,我们跟随着他,时常享受精神的饕餮盛宴。

孙老师的课堂一向精彩生动、热情洋溢,学生“隐形逃课”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对此他毫不吝啬地总结分享了几点个人经验:一是老师自己讲的课要精彩、准备充分;二是不要拘泥于讲台那小范围,多在学生座位过道间走动;三是和学生要有眼神交流,关注他们是否有表达的欲望,也要经常提问引发思考;四是适当地提醒警戒,让不专心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阅读写作:掩卷沉思、注重实践

俞敏洪先生到各个大学演讲时必谈阅读,他认为读书会给人带来三样东西:情怀、胸怀、气质。人需要读书,更需要爱读书。目前社会阅读量是有所增长,但内里充斥着的都是些速食阅读、各种推荐和求推荐书目、功利性阅读等浮于表面的东西,孙老师说,在这个快节奏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慢下来,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看完一本书,然后掩卷沉思:自己得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共鸣……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凑热闹的事情。

好书是作家们的血液,读一本好书的过程就像是身处一片沙漠之中,却看到了蜃楼,甚至都不去担心是否有这样的绿洲存在。要想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学者,阅读学习必不可少,只是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慢下来,再慢点,静等思想的花开。

说到写作,孙老师从事教导写作理论多年,自有他的心得:“阅读的确是一种捷径,但是要想真正提升一个人的写作水平和素养,还是要多做多写、注重实践,读十本书不如写一篇文章。”写作和其他学问的道理是一样的,熟能生巧,全情投入地写,练得越多,写作水平提高得越快。孙老师经常随身携带一小本,或充分利用手机的备忘录,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灵感。灵感总是转瞬即逝,但及时记录下来便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这一好习惯可以说是写作的一大技巧,值得我们学习。

规划建议:旁学杂收、矢志不渝

作为过来人和多年的旁观者,孙老师对四年的大学时光做了分界并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大一大二看沿途风景,大三大四定目标奋斗。他说前两年应该简单一点,享受大学生活,参与社团,参加社会活动,多旅游,多看书,多写作,旁学杂收,尽可能的丰富自己;到了大三就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直到达成。

“一个人定下目标向前走的时候,他可能会成功,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遗憾,他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就像屠格涅夫说的,人生的最美,当是一边走,一边捡路旁的花朵。但是“人活在世上,要步入社会,要有经济支撑,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必须要有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能一直‘看风景’。大三开始就要定好目标,做好规划,花两年时间去努力、去完成。”如此一来,大学四年,刚好一半一半,形成互补,相得益彰,这样的大学生活必定是精彩不留遗憾的。

站在爱的泥土上,孙老师让教育之花明丽曼妙地绽放,严于律己的他是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他希望我们学生都能拥有无悔的大学生活,有一个辽阔高远的未来。老师也期冀整个教学大环境能慢下来,学校少些杂事,让老师们能专心地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运用所知所学。愿一切都像老师所期待的那样,渐至佳境、日臻完美。

寄语:

对老师:用爱与责任去多做奉献的事。

对学生:用无悔的态度去享受大学生活吧。

(撰稿:陈新玥 郑雳 修改:关明书)

奉献引领  立德立行

                   ——访法政学院老师·刘晓苏

做老师,他是用心奉献、辛勤负责的好“园丁”。

做干部,他是任劳任怨、踏实敬业的“孺子牛”。

亦舒曾经说过: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总有原因,每个人都要有所付出。刘晓苏老师 “我最喜爱的老师”的称号不是凭空降临的,这份喜爱的获得,正是学生对他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辛勤付出的回报。

在教学上,刘晓苏老师注重创新,坚持以生为本,用心教学,立足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他非常注重对知识的储备,课余时间会通过书籍、杂志和网络,进行知识的补充。学生说,每一次上他的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刘老师上课的一大特色就是喜欢和学生互动。在很多学生看来,管理类的课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在他的课上,刘晓苏老师总是一脸和蔼,满面笑容地和学生交流。他能够把深奥的东西讲得浅显易懂,把现实中的话语引入到课堂上,简单而有意思的大白话给课堂增添了不少趣味。不时穿插的幽默谈吐,赶走了学生的瞌睡虫。课外,对于学生的求教,刘晓苏老师总会耐心的解答。尽管他事务繁忙,但他总是尽量为学生们挤出更多的时间。

除了日常教学,刘晓苏老师还担任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悉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他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前沿动态,还注重培养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好十分重视对学生品格和价值观的培养,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刘老师还密切关注着全院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通过学生座谈会等活动,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安排、课程质量、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并及时将整改结果向学生反馈。

自从刘晓苏老师担任副院长以来,法政学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部署的任务,而且营造了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上全面发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四进四信”工作中也表现突出,向着建设一流法政学院的目标推进。提起这些,刘晓苏老师说这些成绩都归功于身边的领导班子。刘老师对法政学院的管理团队赞不绝口。正所谓一燕不能成春,他说,正是在这样团结融洽的集体中,他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干部。刘晓苏称赞法政学院院长季秀平是“老干部”——不只是年纪比自己大,而且之前从事法学院管理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从季院长身上学到了很多。

合并后的法政学院作为淮师最大的二级学院之一,教师人数众多,思想交流活跃。法政学院教师的思想动向也格外引人关注,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法政学院的工作重点。教职工通过全院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学科座谈会以及日常交流等各种渠道反映上来的问题,在职责范围内的,他总是尽力予以解决完善,并跟进处理反馈机制。刘老师说,这是他担任管理干部以来体会最深,收获最大的工作内容。

梅贻琦有言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校园之美,徜徉其中赏心悦目;而象刘晓苏这样默默付出,倾力工作的老师们,走入学生的心灵,陪伴一生的成长,更是大学之必需。

                                          (撰稿:柴佳慧)

真心做教育  真情写人生

                      ——访外语学院老师·朱风云

初见朱老师,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采访过老师,不知道采访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就在接下来的短短几十分钟的谈话中,朱老师用他的幽默风趣放松了我紧绷的神经,并且给予了我很多启发。

朱老师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幽默而不失睿智。当我问到他的教龄时,他笑着让我猜,我胡乱地说:“15年吧,假如您20岁教书。”老师听后咧嘴笑了起来,没想到,看起来年轻精神的他,从84年就开始教书,到如今已经有30多年了。朱老师告诉我,他保持青春的秘诀就是开心。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很乐观,做任何事情都毫无怨言。在他刚从教的时候,有时要上二十几节课,他从没有觉得累过。他觉得,和学生在一起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能让自己融入其中,那三尺讲台就是他的舞台,能够让他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三十年的教学光阴,他享受其中,热情从来不减。谈到这些,朱老师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也始终能感受到他那颗不老的心,那跳动的灵魂。

在谈到教学方法时,朱老师首先就提到了爱。他对学生“殷殷如父子,谆谆似友情”。在他眼里,没有坏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可爱之处。他觉得一个人只有被人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所以他时刻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关注,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爱别人,学会感恩。朱老师说:“一个学生只有全面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学生成绩好,考试分数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能站得高,看得远。”他,正是带领学生走向更高世界的引领者。提到教学和科研两者如何平衡的问题,朱老师说,搞学术研究仅仅为了自己,而如果他能用个人的研究成果去换取几十个学生学习的成功,那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与学生的相处上是值得的。他就像一盏明灯,为求索途中的学生指引方向;他就像一轮太阳,用自己无限的能量去温暖每一个学生。

“淮师的学生最大的不足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朱老师深思了一番,说道:“我觉得现在不仅是淮师的学生,各个校园的学生都很浮躁。”是啊,如今科技高速发展,学生受到的影响很大,他们在电子产品上花的时间几乎占了他们全天的半数时间。在娱乐活动和连续剧的沉迷中,他们哪还有时间去静下心来思考呢?老师提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必须要多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学外语的,多学了一门语言就多了一只看世界的眼睛,所以我们必须用双脑思维,去体会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一个学生要具有挑战精神,挑战老师,挑战权威,不拘泥于课本,要积极地去探索更多的领域。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才更有意义,更有高度。

在结束了与朱老师的谈话后,我的心仿佛被春雨滋润过一般。真希望我也能有机会去上一堂朱老师的课,去感受他对学生的爱与做教育的激情!

(撰稿:秦莹)

上一条:2016年11月全国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在淮师顺利举行

下一条:淮师表彰2016年学生考研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