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收藏网站 | 淮师主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改动态 > 正文

大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作者:高江勇 周统建  来源: 日期:2018-05-28 10:27:11 人气:

大学课程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外优秀大学在其发展的征途中无不留下独特的追求卓越的课程哲学脚印。诚如有学者提到的:大学的产品本质上乃是大学的专业和大学课程。然而,细致考查当下的国内大学课程, 我们却不得不经常面对大学课程建设落后的尴尬。比如,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却屡屡沦落为“水课”,而学生也乐意享受“酱油课”。这种常态也不断地刺激我们的神经:为何重视大学课程建设的呼声不断高涨,而实际的大学课程其质量仍难以令人满意?为何大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引进不少,课程大厦的设计图纸也非常时髦养眼,但最终收获的却是一座又一座课程建设的烂尾楼。直面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大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在改革的语境下,大学课程究竟需要改什么?对此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1.大学课程体系改革迷向

从专业育人整体目标考查,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套相互衔接、互相支撑,层层递进的课程体系。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不少大学从各自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入手,围绕专业设置,对本校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完善。比如,组织各方专家进行论证、调研,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的修订和完善。但是,由于尚缺少清晰的课程建设理念,尤其是对大学课程体系仍然鲜有系统化的改革思路,所以课改经常会迷失和淹没在各种文件和会议之中。也正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缺少一种哲学上的反思和建构,缺少了自己的沉淀和思考,跟风和盲目引进就成为必然。于是,往往会出现课程改革在面上的阵势和动静很大,但是课程改革华而不实,难以触及深层矛盾,东拼西凑,难见成效。

时至今日,课程改革由于缺少清晰的思想和思路,许多具体工作仍停留在表面上,甚至在一些基础性问题上打转转。比如,针对被广为诟病的学生专业视野狭窄、知识缺乏贯通、人文素养低下问题,不少高校给出的改革药方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和拼凑通识课程门数,以增加其学时比重。又如,为了急于改变大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不少高校不顾专业性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随意缩减理论课,猛增实践实训课程。然而,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究竟如何衔接,实践环节课时究竟增加多少为宜,则鲜有细致的研究和思考。到头来,尽管修订完善的课程体系从学分总量上看,似乎也没有多大毛病,但是课程整体的结构质量难以令人满意。这种将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简化为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图纸)进行修订的做法,仅仅满足于课程数量的加法和减法。经过一番课改大动作后,通识课程比例有了相应的增加,实践课程也有了相应的加强, 但人才培养质量难有明显起色。

2.大学专业课程的承载力缩水

无论课程体系的图纸设计多么动人,如果缺少基于专业框架下每一门具体课程的支撑,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无疑还是水中影。考查一些发达国家大学课程建设不难发现,国外更加强调跨界、跨学科、跨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设置, 不少大学通过设置专业的组织管理机构来强化课程管理和质量监督。在实践上,更重视课程的多学科交叉,同时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条件和保障体系,比如要充分评估课程教师的学术能力、课程理念、教学履历经验、同行评议等。总的来说,国外大学专业的设置比较灵活,不少大学会根据学生培养的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或称专业方向),但相比较而言,国外大学对专业平台上的具体课程却是斤斤计较,严把课程质量关,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出有着科学而严格的考核程序。

反观国内,不少大学依然难改“重规划、轻建设、重数量、轻质量”的积习,热衷于上马新专业,扩大新领域,而对专业课程建设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应该说,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视,不少高校也越来越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时的调整、同类课程的整合、不同课程模块的配置等,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且使人充满期待。然而,如果稍微深挖一下,不难发现目前不少高校课程建设中普遍存在账面课程与实际课程名实不符、因人设课等现象。于是,装点门面的“名师进课堂”退变成寥寥稀少的几次讲座,美其名曰“自主性的课程教学” 演变成了课时和教学内容的随意缩水,灵魂灯塔的神圣光环却难以掩盖大学教师育人精神的困顿。纵然外包装如何光彩照人,却依然遮盖不了课堂上师生之间无精打采的相互应付。套用小品中的调侃:“课改最大的悲剧是人来了,但心没了”,教师不(用心)教,学生不(用功)学,到头来,名目繁多的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项目背后,产出的却是一具又一具空心化了的课程教学。

(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18年第5期文章“大学课程改革究竟需要改什么?”)

上一篇:张大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在课程、教材、师资建设上下功夫

下一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工作要点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6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