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收藏网站 | 淮师主页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培养方案 > 正文

关于修订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作者: 来源: 日期:2020-07-18 14:45:30 人气:

淮阴师范学院文

淮师办〔202016


关于修订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实施方案,是规范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实施质量监控和评估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为贯彻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具体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淮阴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决定开展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各环节进一步强化“产出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认真审视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修订原则

(一)坚持立德树人

秉持“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立足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定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思政观,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化思政教学改革,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周恩来精神育人和劳动教育等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有机融合。

(二)坚持产出导向

遵循OBE教育理念,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确立合理的专业定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岗位需求细化毕业要求,对接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课程内容与行业要求、职业标准有效对接,增强课程体系、毕业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

(三)坚持学生中心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发展需要。强化合作育人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展质量评价,实现协同育人。在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环节中贯彻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

(四)保持方案连贯性

树立持续改进的质量观,继承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思想,深入总结2016版培养方案实施经验,保持方案连贯性。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发展实际情况,针对原有方案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新时代及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培养方案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

三、修订范围及修订重点

(一)修订范围

所有本科专业,包含普通本科、专升本、对口单招、现代职教体系等不同类型、不同方向的校内专业。

(二)修订重点

1.严格对照专业标准。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等专业标准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本专业定位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要能够使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

2.优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延续原有“平台+模块”的总框架,根据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学校对通识通修平台、集中实践环节、素质拓展计划等内容进行调整完善,构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要科学合理,统筹考虑,配足专业核心课程课时学分,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素养打好基础。同时要确保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

3.彰显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特色。在通识通修模块中,增设“周恩来精神概论”通识必修课程;在素质拓展计划中,各学院的基础必读书目均要包含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等书目。

4.强化实践教学。深化实践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统一集中安排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科学推进见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师范类专业集中教育实习时间从12周调整至16周,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调整至24周(第七学期16周,第八学期8周)。

5.加强审美与劳动教育。保持通识通修平台原有艺术审美类课程基础上,在素质拓展计划的基础必读书中,各专业增加审美教育类书目;文化素质讲座中,审美教育类讲座不低于总次数的三分之一;另外增加劳动教育学分,在通修平台中,开设“劳动教育”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将“社会实践”调整为“社会实践与劳动”,通过开展劳动教育、组织校内校外劳动实践等,通过社会实践、劳动技能和社会服务内容的有机结合,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6.调整小学期制。原小学期调整为“劳动与实践周”,原则上安排在授课和期末复习考试结束后的第19-20周组织实施,部分专业根据需要,也可以提前实施。“劳动与实践周”的具体教学安排,由学院根据专业需要,科学规划,统一安排劳动实践、集中实践教学或其他短周期教学任务,劳动实践每学年需保证安排1周;集中实践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或课程设计,开设系列前沿讲座、报告等。

7.取消“交叉与自主学习”模块。原“交叉与自主学习”模块取消,相关课程纳入通识课程统一管理。各学院进一步加强选课指导工作,在“通识课程”选修模块中实现学生的交叉与自主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跨专业选择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开发潜能、满足多元发展与个性培养需求的课程。

8.完善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方案。对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根据新时代新要求进行完善、调整和修改,具体详见附件1-6相关课程实施方案。

四、培养方案框架

包括:(一)培养目标;(二)毕业要求;(三)学制与学位;(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五)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七)其他有关说明;(八)相关附表。培养方案框架及说明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版(附件7)。

五、课程体系

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结构仍然延续原有“平台+模块”结构,具体见表1。


1 课程体系结构与学分分布表

课程平台

学分要求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分配

通识通修平台

49

必修

公共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周恩来精神概论

大学英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大学体育

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创业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

劳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军事理论

指定选修2

通识课程

中国文化概论

4

自然科学概论

中外思想史

国学经典选读

大学语文

大学写作

文科大学数学

大学化学

中外音乐鉴赏

中外美术鉴赏

生命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经济学概论

管理学概论

任意选修3

通识课程

人文素质类

6

科学素养类

艺术审美类

创新创业类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自设

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导论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学院自设

选修

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工科)

学院自设

专业模块

自设

必修

专业课程

学院自设

选修

学院自设

集中实践环节

18-28

必修

专业综合实践

学院自定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类

社会调查、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劳动实践/专业技能训练

素质拓展计划

必修

军事技能

2

社会实践与劳动

1.5

社团活动

0.5

文化素质讲座

0.5

基础必读书

0.5

创新创业实践

2/4

相关课程说明如下:

1.通识课程的设置旨在加强文理渗透,开拓学生视野,培养人文、科学素质与审美能力,学生须修读10学分。通识课程指定选修部分,各专业至少选择非本学院开设的2门课程供学生修读;通识课程任意选修部分,所有学生须选择创新创业类课程,非艺体学生须选择艺术审美类课程,文科学生须选择科学素养类课程,理工科学生须选择人文素质类课程,艺体类学生须选择非本专业开设的不同类别课程;各学院专业选修课可以开设结合学科、有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

2.各学院均应开设专业导论课程、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

3.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的实验、实训由各学院根据专业需要,自主安排与设置学分。

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应该符合各类专业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师范类专业按照附件《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活动实施计划》执行。

论文写作与毕业论文(设计):文科建立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三者进阶式训练体系;理工科建议完成社会调查论文1篇,工科、设计类专业应保证足够比例的毕业设计,并有一定比例行业企业专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科艺体类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原则上不少于12周;工程类毕业设计须达到工程专业认证要求。

4.素质拓展计划包括军事技能、社会实践与劳动、社团活动、文化素质讲座、基础必读书、创新创业实践等。

军事技能: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程建设标准》要求,为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强军目标根本要求,提升学生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原“军训”调整为“军事技能”,军事技能由1学分调整为2个学分。

社会实践与劳动:原“社会实践”调整为“社会实践与劳动”,由1学分调整为1.5学分,通过社会实践与劳动,进一步延续和补充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

社团活动: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个学生社团,由1学分调整为0.5学分,通过社团活动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团结协作和自我管理能力。

文化素质讲座:0.5学分,含师范专业的教师教育讲座,要求每生在校期间至少选听15次,其中审美教育类讲座不少于5次;通过文化素质讲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基础必读书:0.5学分,课程编码统一为227B004。必读书书目制定、修读要求及组织考核等工作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必读书目中须包含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以及审美教育类等相关书目。

创新创业实践: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使用课程代码为227B0013,计2学分;非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使用课程代码为227B0003,计4学分。


六、学分学时与教学安排

(一)学分与学时

1.单位学分:理论课程以16课时为1学分,课内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程32学时为1学分(实验学时在32学时及以上的可独立设课,含实验的课程学分可视实际情况酌减),公共体育课程以32课时为1学分。短周数实践环节每周计1学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长周数实践环节原则上每两周记1学分。

2.总学分与总学时:文理非师范类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60,工学类、艺体类、文理师范类总学分原则上不超过170。文理非师范类总学时保持在2400以下,工程类、艺体类、文理师范类总学时在2500以下。凡专业认证或国家、行业标准有明确要求的专业,可视专业实际情况执行有关标准。

(二)教学安排

1.毕业论文(设计)可从第7学期后半程开始,第8学期所有教学安排到5月底前结束。

2.各学期课程设置尽量平衡,每周20-28学时(含实验)为宜,低年级周学时较高,以后逐渐减少;一般每学期不超过25学分。

3.每学期安排以3-5门考试课程为宜。各课程应围绕课程目标积极开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七、修订要求

(一)完善机制

各学院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机制,成立学院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工作小组等相关工作组,严格修订程序,多方面听取意见。领导小组以院长为组长,工作小组由各专业负责人和本专业教师为主,教学院长具体指导工作开展。专业全体教师应广泛参与,并达成共识。方案修订要广泛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企业行业代表不少于2人,学生代表不少于3人。

(二)组织调研

调研论证是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培养方案修订前,学校层面组织调研,形成培养方案指导意见;各学院根据需要,通过走访、座谈、专家讲座、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充分调研,尤其是做好对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毕业生、高年级学生代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等多群体调研工作。调研至少包括5个以上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或就业单位,以及相当规模的校友进行专题调研;同时需对至少5所以上有特色、水平较高的大学相关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研。

(三)对接标准

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各类标准的对接。专业对接的标准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指导性规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其他相关行业标准。各专业对照上述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等明确所有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映射或对应支撑关系。

(四)规范过程

各学院要认真组织好各种调研组织、研究讨论、论证答辩等工作,规范修订程序,确保过程规范,材料齐全。提交学校审批的培养方案必须经学院审议,并有培养方案执笔人、审核人签字确认。方案定稿后请同时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录入工作。

(五)时间安排

1.组织调研。调研是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评价、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各学院根据学校《关于开展2020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工作的通知》,于2019年11月-2020年2月完成调研工作,并做好相关材料归档工作。

2.修订方案。各学院于2020年3月30日前完成方案修订相关工作,并按照附件7“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格式要求,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电子版报送教务部教学研究科。

3.组织答辩。学校完成方案初稿汇编,组织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答辩工作,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4.提交定稿。2020年4月29日前,各学院将经修订领导小组审核签字盖章的纸质材料报教务部教学研究科存档,电子版(Word)同时发送。

5.录入系统。定稿后各学院于5月31日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信息录入工作。

6.修订大纲。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请开课学院于2020年6月30日前,完成方案中各课程大纲修(制)订工作。

(六)其他要求

1.各专业要以专业国家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认真审视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等,杜绝因人设课现象,切实将新时代的新理念、新标准和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必须注明,如开设双语教学课程,需要学院提前填写申请表,审批后在课程信息中完善相关内容,并在培养方案中进行标注。

3.师范专业课程设置要符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能够支撑毕业要求达成。

4.各学院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并保存好相关资料,规范并整理好过程档案,为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积累原始支撑材料。

八、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20级学生开始执行。

 

附件:1.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方案

3.大学外语课程实施方案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5.《大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6.《大学物理》课程实施方案

7.2020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

 

淮阴师范学院

2020年3月22日 


附件1

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新形势、新需求和当下教师教育的转型性变革,适应国家对基础教育师资卓越培养要求,秉持“做精师范专业,做强师范品牌与特色”的发展定位,结合国家《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国务院《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教师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二、方案设计

1.适用对象

本方案适用对象为2020级起师范类专业学生。

2.课程体系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师教育专业模块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教师教育专业模块课程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包括中学心理学基础、教育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学教育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中学教育科研实务、中学学科教学论、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教师口语、书法基础、现代教育技术。

选修课程包括2门微型课程: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和名师成长案例研究。教学实践环节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教师通用职业技能与学科教学技能。

3.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教师教育模块课程

课程

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必修

307B6101

书法基础

1.5

32

16

16

C

2

307B7107

教师口语

1.5

32

16

16+16*

C

2

307B6104

中学心理学基础

2

32

32

S

2

307B9005

教育心理学

2

32

32

S

2

307B6003

现代教育技术

3

64

32

32

S

2+2

2+2

307B6006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

1

16

16

C

2

307B6005

中学教育基础

2

32

32

S

2

307B610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16

16

C

2

307B6016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1

16

16

C

2

学院自行编码

中学××学科教学论

4

80

48

32

S

3+2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2

32

32

S

2

307B6021

中学教育科研实务

1

16

16

C

2

应修小计

22

416

320

96

选修

307B6017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1

16

16

C

2

307B6010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1

16

16

C

2

应修小计

1

16

16

说明:教师口语一共32实践学时,其中16节课由教师授课,另外16*节课由学生登录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自修。

2)集中实践环节

课程类型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周数)

形式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集中

分散

1

2

3

4

5

6

7

8

实践能力模块

必修

307B7001

教师通用职业技能

0.5

16

C

*

307B7002

学科教学技能

0.5

16

C

*

307B7021

教育见习(1

0.5

1

C

*

307B7022

教育见习(2

0.5

1

C

*

307B7012

教育实习

6

16

C

*

307B7010

教育研习

1

2

C

*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

……

应修小计

 

3)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课程名称/技能训练项目

学分

实践学期

备注

教师通用

职业技能

教师口语技能训练

0.5

23456学期

各学院安排训练,教务部、教师教育学院组织考核,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证书。其他学期各学院要督促学生加强日常训练。

书法技能训练

12345学期

学科教学

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训练

0.5

3456学期

配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各学院安排训练,教务部、教师教育学院组织考核,通过考核获得相应证书。其他学期各学院要督促学生加强日常训练。

××(学科)教学技能训练

56学期

含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中进行训练,要求安排中小学优秀教师讲座1-2次,结合见习情况,由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论教师考核。

学院自设(1-2项)

456学期

各相关学院组织学生训练并考核,要求学生获得相应证书。其他学期各学院要督促学生加强日常训练。

学科教学

综合实践

教育见习

1

35学期

教师教育学院安排,每学期不少于一周。

教育研习

1

7学期

各相关学院安排,教师教育学院学科教学论老师和实践导师参与,为期2周。

教育实习

6

7学期(定向师范生增加第8学期)

7学期实习16周。教务部、教师教育学院组织安排。第8学期安排定向师范生开展8周的教育实习。

合计

9


附件2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更加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方案设计

1.适用对象

本方案适用对象为2020级起全日制本科专业学生。

2.课程要求

1)学分设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5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3学分、“形势与政策”课2学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2)教学安排

各门课程有序衔接,原则上先学习“基础”课、“纲要”课,再学习“原理”课、“概论”课;每学期必修“形势与政策”课。原则上晚间和周末不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应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

3)课程考核

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运用,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

3.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1)“基础”课、“纲要”课、“原理”课、“概论”课方案

课程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

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公共

基础

课程

必修

303B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C

2(理)

2(文)

303B0002

思想道德修养

3

48

32

16

C

2

法学、知识产权专业

303B0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48

S

3(理)

3

(文)

303B00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48

S

3(文)

3

(理)

303B00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80

64

16

S

4

(文)

4

(理)

303B0021

形势与政策

2

64*

32*

32*

C

*

*

*

*

*

*

*

*

应修小计

2)“形势与政策”课方案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303B0021

形势与政策

2

64*

32*

32*

C

*

*

*

*

*

*

*

*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总学分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授课

学期

学期课时

周课时

时间地点

备注

303B0013

形势与政策1

0.25

4

4

1

8

 

2(理论)+

2(实践)

注:2(实践)只安排教师,不安排时间、地点。

9-10周。

建议安排在周三下午。

1.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安排授课班级和本学院的教师授课。

2.教学内容根据国家相关要求提前制定。

303B0014

形势与政策2

0.25

4

4

2

303B0015

形势与政策3

0.25

4

4

3

303B0016

形势与政策4

0.25

4

4

4

303B0017

形势与政策5

0.25

4

4

5

303B0018

形势与政策6

0.25

4

4

6

303B0019

形势与政策7

0.25

4

4

7

303B0020

形势与政策8

0.25

4

4

8

 


附件3

大学外语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外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国家文件,全面贯彻OBE理念, 立足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强化学生中心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制订大学英/日语实施方案。

二、方案设计

1.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课程性质:大学外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是指“听、说、读、写、译”等外语技能和“专门用途英语”(“学术外语”和“职业外语”)。就人文性而言,大学外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外语教学内容。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外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通过外语学习,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外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从而实现因材施教;(2)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实施基于课堂和在线网上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使学生朝着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向发展。

2.学分要求及学期分配

体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外语课程共计10学分,大学外语总学时数为160学时,修读4个学期,第一学期3学分*16周,第二学期3学分*16周,第三学期2学分*16周,第四学期2学分*16周。

3.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

分层、分类教学,实行“基础+进阶”的教学模式改革。

1)大学英语普通类学生

一年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课程;在第二学期末依据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自动分级,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分类教学:

A.通过四级的学生开设进阶类课程:课程开设两个学期,学生每学期选择一门选修课程,修满并成绩合格后获得4学分;

B.没有通过四级的学生继续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课程开设两个学期,修满课程并成绩合格后获得4学分;

2)大学英语艺体类与单招学生

一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英语课程;在第二学年进行分类选课:

A. 已通过四级学生与普高对应学生合并,选修相应的进阶课程;课程开设两个学期,修满并成绩合格后获得4学分;

B. 其他学生继续学习大学英语课程;课程开设两个学期,修满课程并成绩合格后获得4学分;

3)大学英语国际班学生

修读中方教师开设的大学英语、雅思英语听力、阅读和写作课程,以及外教开设的英语口语和文化课程,修满并成绩合格后获得10学分。

教学模式:课堂线上面授+线下自主学习

一年级学生。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线下学习计划、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和培训、布置线下自主学习任务,课堂上检查。

二年级学生。课堂教学+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自主学习平台完成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管理和评价,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安排英语学习。

4)大学日语班学生

从中学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选修《大学日语》,课程设置参照(1)大学英语普通类设置。课程代码为大学日语(1302B6090 大学日语(2302B6091 大学日语(3302B6092,大学日语(4302B6093

 

4.课程设置安排

课程

类型

课程

名称

课程

层次

学分

学时

开设学期

授课

对象

理论

实践

读写

听说

自主学习

通修课程

普通类

大学英/日语

层次一

2

1

32

16

1

全校必修

层次二

2

1

32

16

2

大学英/日语进阶

层次三

1

1

32

0

32

3

层次四

1

1

32

0

32

4

艺体与单招

大学英语

层次一

2

1

32

16

1

层次二

2

1

32

16

2

大学英语进阶

层次三

1

1

32

0

32

3

层次四

1

1

32

0

32

4

选修课程

语言

文化类

跨文化交际

3-6学期

全校选修

英美/日本文化

英美/日本文学选读

应用

技能类

学术英/日语

英语/日语写作

英语/日语翻译

英语/日语阅读

专业类外语

商务英语/日语

旅游英语/日语

文秘英语/日语

法律英语/日语

综合

英语类

雅思英语

托福英语

5.成绩考核办法

本课程考核实施教考分离,试卷统一由学校委托校外专家命题。按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评价。期末试题的难易程度和比例、题量等以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为指导,以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依据,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考试以笔试为主,或与其他形式相结合。在考核学生英语知识的同时,着重考核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增加考试试题中的主观题的比例。期末考试内容要与所学课程相关,主观题的比例不低于25%。普通大类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60%,平时成绩(作业、自主学习的考核、出勤、课堂表现等)占40%。艺体类与单招学生;考试形式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笔试、口试、以及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考试形式。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总评成绩60%,平时成绩(测试、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占40%。大学日语的考核办法参照大学英语。

 


附件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体系架构和软件设计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该课程基于学科专业门类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分层分类教学方法对入学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文科类专业学生需要达到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要求,理工科学生要注重计算思维和编程思想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方案设计

1.学分要求及学期分配

本课程要求2学分,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建议在第一学期完成。

2.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

授课过程中,借助网络课程,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结合各种教学资源,形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需48学时,其中网络平台自主学习16学时,教师授课32学时(课堂授课16学时,实践授课16学时)。教师授课以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要求教师课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课下自主学习,教师课上组织讨论答疑,通过阶段性测试检验学习效果,以督促学生及时查漏补缺,实现以测促学。

3.具体课程教学方案

课程

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设学期

授课对象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公共

基础

课程

321BP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1

1

16

16+16*

1

1

全校理工科学生

321BP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1

1

16

16+16*

2

2

全校文科学生

学科

专业

基础

321BP102

C语言程序设计

2

1

32

32

2

2

理工科专业学生可选

321BP103

Python程序设计

2

1

32

32

2

2

理工科专业学生可选

备注:(1)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共32实践学时,其中16节课由教师授课,另外16*节课由学生登录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自修。

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供理工科专业依据专业需要选择开设。

4.成绩考核办法

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学习,学期成绩由期末考试占50%、阶段性测试占20%、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占20%和平时成绩占10%构成。期末考试采取上机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30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操作(70分)两部分。阶段性测试进行3-4次,汇总成绩作为阶段性测试成绩,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成绩由平台自动统计,平时成绩来源于考勤和平时作业成绩(该部分比例安排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

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着重体现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任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灵活组织教学。


附件5

《大学数学》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的总体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化与差异化发展需要,采取分层次教学,将因材施教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数学理论基础培养,强化数学实践教学,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努力提升学生利用数学知识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方案设计

1.学分要求及学期分配

大学数学课程设置ABCD四类。A类面向物理、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类专业以及部分工程专业认证需要的工科专业;B类面向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科专业;C类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D类面向部分拟开设大学数学课程的文科类专业。

A类课程设置3门必修课程、共16个学分。必修课程分别为《大学数学A》(第1学期,4个学分;第2学期,6个学分)、《线性代数》(第1学期,3个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学期,3个学分)。

B类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程、共11个学分。必修课程分别为《大学数学B》(第1学期,4个学分;第2学期,4个学分)、《线性代数》(第2学期,3个学分)。

C类课程设置3门必修课程、共13个学分。必修课程分别为《大学数学C》(第1学期,3个学分;第2学期,4个学分)、《线性代数》(第2学期,3个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3学期,3个学分)。

D类课程设置1门通识通修课程《文科大学数学》,2个学分,在第2学期开设。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课程层次

学时

开设学期

学分分配

授课对象

专业

基础课

大学数学A

数学A

10

160

I

II

物理、电子、电气工程计算机、参加工程专业认证需要的专业

4

6

线性代数

3

48

I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48

III

3

专业

基础课

大学数学B

数学B

8

128

I

II

化学、生物、地理等其他理工科专业

4

4

线性代数

3

48

II

3

大学数学C

数学C

7

112

I

II

经济、管理类专业

3

4

线性代数

3

48

II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48

III

3

通识

通修课

文科大学数学

数学D

2

32

II

需要开设大学数学的文科专业

2

2.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

大学数学A、大学数学B、大学数学C、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文科大学数学为理论性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学案制自学为辅。

3.成绩考核办法

大学数学A、大学数学B以及大学数学C为考试课程,采取闭卷笔试方式,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等方面的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10%;

2)期中测验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评成绩的60%

4)期末考试实行教考分离。考试完毕试卷当场密封,任课教师流水阅卷,手续齐全,批阅规范,严格执行评分标准;

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考试课程,期末试卷由任课教师命题,采取闭卷笔试方式。文科大学数学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自行考查。

 


附件6

《大学物理》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大学物理》课程以教指委指导性文件与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依据,结合我校相关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际教学需求,统筹实施《大学物理》课程分类教学模式,分层次强化物理实验能力培养,切实发挥《大学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

二、方案设计

1.学分要求及学期分配

《大学物理》A:学分9.5学分,建议开设学期:第24学期;《大学物理》B:学分7学分,建议开设学期:第24学期;《大学物理》C:学分4学分,建议在《大学数学》课程后的春秋季学期开设。

2.课程安排与教学模式

《大学物理》A:理论教学128学时,计8学分;误差理论6学时(折合实验教学12学时),实验教学36学时,合计1.5学分;课程总计学分9.5学分;《大学物理》B:理论教学96学时,计6学分;误差理论4学时(折合实验教学8学时),实验教学24学时,合计1学分;课程总计学分7学分;《大学物理》C:理论教学64学时,课程总计学分4学分。

《大学物理》课程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知识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具体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课程

类型

课程

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设学期

授课对象

理论

实验

理论

实验

理论

实验

学科专业基础必修

《大学物理》A

8.0

1.5

128

48

2、3

3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

《大学物理》B

6

1

96

28

2、3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对口单招)、电子信息工程(3+4”本科段)、生物科学(师范)、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培养)

《大学物理》C

4

0

64

0

《大学数学》课程开设后春秋季学期

信息与计算科学(嵌入式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工程造价、软件工程(嵌入式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4)、物联网工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口单招)

3.成绩考核办法

《大学物理》A:实验占20%,阶段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50%

《大学物理》B:实验占20%,阶段考核占30%,期末考核占50%

《大学物理》C:阶段考核占40%,期末考核占60%
附件7

2020年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模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供参考)

说明:1.专业名称为校内专业名称,请按照附件中的专业名称填写;

   2.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后,模板中所有红色说明部分请全部删除。

专业代码:校内专业代码: 学位授予门类:

说明:专业代码为教育部统一的6位代码;校内专业代码是为了区分同一专业,不同校内方向(如同一专业的不同生源性质,不同专业方向)而给出的校内专业代码,注意校内专业代码与校内专业名称保持一致;学位授予门类与专业批文中一致。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服务面向,可选项),培养适应……,具有……(能力特征),能在……(专业领域)从事……(职业特征)……(人才定位)

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以下预期目标:

1.……

2.……

3.……

4.……

5.……

说明:

1.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对其余各部分起到引领作用。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进行广泛的调研,充分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应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2.培养目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服务面向与人才定位的总体描述,可以从学生五年后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等,能从事的专业领域,具备的基本职业特征以及人才定位四方面进行总体描述。第二部分一般5条左右,从学生入职后五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能力和成就的具体预期进行描述,能够从事的专业领域不宜过泛。

3.培养目标应与毕业要求有所区分,毕业要求是学生经过学校学习能够有什么知识、能力及素养,培养目标则是经过职场实践5年后,能够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各专业在制定预期目标时要仔细思考用词上的差异性并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描述。

4.培养目标还可参考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相应专业的要求进行撰写,各专业培养目标应有专业特色,切记不要机械套用,原文照抄!

二、毕业要求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具体要求:

1.……

1.1

1.2

……

2.……

2.1

2.2

……

……

说明:

1.毕业要求体现国家对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毕业要求反映的是学生毕业时具有什么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毕业要求应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并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为具体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活动(含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各专业应能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

2.各专业制定毕业要求时,在描述具体要求时应不低于“国家标准”和“认证标准”中的描述。同时,毕业要求在撰写时应在相关条目中体现专业特征,彰显专业办学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工科及师范类等专业要按照工程教育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提出明确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须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

3.关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分解,应能够分解到二级指标点,不同的毕业要求所涵盖的内容深度和层次不同,每个毕业要求的二级指标点以3条左右为宜。二级指标点的分解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按层次进行分解;二是从知识的体系结构划分进行分解;也可以基于逻辑关系,按照学生应达成的能力层次的递进关系进行纵向分解。

三、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4年,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3-8年;毕业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可授予**学学士学位。

说明:各专业统一采用本表述,仅完善授予学位名称即可。

四、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

说明:主干学科应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二)核心课程:……

说明:核心课程总门数以10门左右为宜。原则上应开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及相关专业认证标准所要求的课程。

五、课程体系结构及学分比例

说明:本部分的各种表格统计依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进行,各张表格原则上不做修改。

(一)各类课程学时数和学分数统计

课程类别

学分数

学分比例

学时数

学时比例

通识通修平台

必修

指定选修

任意选修

学科专业

基础平台

必修

选修

专业模块

必修

选修

教师教育模块

必修

选修

集中实践环节

必修

/

/

素质拓展计划

必修

/

/

100%

100%

说明:为方便毕业审核等工作,请合理调整课程学分,避免总学分中出现小数。

(二)实践性课程统计

学分

学分比例

学时

周数

实验课时

专业考察、学年论文等

专业技能训练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类

毕业论文

素质拓展计划

/

/

……

占总学分比例

说明:本表格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项目,但注意要与“七、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保持一致;学分比例为该环节占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比例。实践性课程比例应符合专业认证和国家相关专业标准要求。

(三)各学期考试课程统计

1

2

3

4

5

6

7

8

考试课程()

说明:每学期考试课程以3-5门为宜。

(四)各学期周学时数统计

1

2

3

4

5

6

7

8

周学时

说明:每周25学时左右为宜


六、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表

()通识通修平台

课程

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公共

基础

课程

必修

303B00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8

32

16

C

2

2

303B00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48

48

S

3

3

303B00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48

48

S

3

3

303B001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5

80

64

16

S

4

4

303B0023

周恩来精神概论

1

16

16

C

1

在线课程

303B0021

形势与政策

2

64*

32*

32*

C

*

*

*

*

*

*

*

*

302B6086

大学英语(1)

3

48

32

16

S

2+1

选修《大学日语》的要求详见大学外语课程实施方案

302B6087

大学英语(2)

3

48

32

16

S

2+1

302B6088

大学英语(3)

2

32

32

S

2

302B6089

大学英语(4)

2

32

32

S

2

321BP101

计算机应用基础

2

32+16*

16

16+16*

S

实践中16*由学生通过慕课自修

323B9100

大学体育(1)

1

32

32

4*

C

2

323B9200

大学体育(2)

1

32

32

4*

C

2

323B9300

大学体育(3)

1

32

32

4*

C

2

323B9400

大学体育(4)

1

32

32

4*

C

2

249B0001

大学生创业基础

1

16*

8*

8*

C

*

249B0002

大学生就业指导

1

16*

8*

8*

C

*

220B0020

劳动教育

1

32

32

C

1

215B0001

心理健康教育

1

16*

16*

C

*

215B0002

军事理论

2

32*

80

16*

C

*

应修小计

39

592

512

80

通识

指定

选修

学院指定选修课程1

学院指定选修课程2

应修小计

4

通识

任意

选修

人文素质类

2

32

C

**学期至**学期任选3

科学素养类

2

32

C

艺术审美类

2

32

C

创新创业类

2

32

C

应修小计

6

说明:1.通识通修平台课程,学院原则上不做修改(马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可酌情修改),统计学时注意,加*课程不计入总学时。思政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文理选择对应的授课学期;考核类型中,C为考核,S为考试。

2.指定选修2门,由学院根据毕业要求自定,各专业特别要注意专业标准中有关人文、社会和科学素养的课程比例要求,文理互选体现交叉渗透;指定选修的2门课程,在进行达成度评价、做毕业要求支撑矩阵表时可以视为必修课程;任意选修3门课程,学期确定后,要在相应学期表格中打上*,创新创业类课程中须选择1门。

()学科专业基础平台

课程

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学科

必修

应修小计

学科

选修

应修小计

 


 

()专业模块

课程

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专业

必修

应修小计

专业

选修

应修小计

说明:1.专业模块中可根据需要划分模块(方向),也可不分,如划分模块,需要注明各学期、各模块选修的具体要求。


()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师范专业选用)

课程

类型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各环节学时分配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授课

实践

实验

1

2

3

4

5

6

7

8

必修

307B6101

书法基础

1.5

32

16

16

C

2

307B7107

教师口语

1.5

32+16*

16

16+16*

C

2

307B6104

中学心理学基础

2

32

32

S

2

307B9005

教育心理学

2

32

32

S

2

307B6003

现代教育技术

3

64

32

32

S

2+2

2+2

307B6006

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政策法规

1

16

16

C

2

307B6005

中学教育基础

2

32

32

S

2

307B610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16

16

C

2

307B6016

中学德育与班级管理

1

16

16

C

2

学院自行编码

中学××学科教学论

4

80

48

32

S

3+2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2

32

32

S

2

307B6021

中学教育科研实务

1

16

16

C

2

应修小计

22

400

304

96

选修

307B6017

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1

16

16

C

2

307B6010

名师成长案例研究

1

16

16

C

2

应修小计

1

16

16

()集中实践环节(师范专业)

课程类型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周数)

形式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集中

分散

1

2

3

4

5

6

7

8

实践能力模块

必修

307B7001

教师通用职业技能

0.5

16

C

*

307B7002

学科教学技能

0.5

16

C

*

307B7021

教育见习(1

0.5

1

C

*

307B7022

教育见习(2

0.5

1

C

*

307B7012

教育实习

6

16

C

*

定向师范生增第8学期8

307B7010

教育研习

1

2

C

*

学年论文

C

毕业论文(设计)

C

……

应修小计

说明:注意乡村教师专业请按照乡村定向培养的相关文件要求在本表中修改相应的实践环节。例如实习应分两段进行,第7学期安排在市区学校实习16周,第8学期安排回原籍乡村学校实习8周(其他实践环节也需要对照要求一一核实)。教师通用职业技能与学科教学技能包含多个环节,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本表列出考核及成绩录入时间,各环节具体安排见附表1;技能训练、教育实习、教育研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各学院根据需要安排基础教育兼职教师独立或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具体在附表2中安排。

(四)集中实践环节(非师范专业选用)

课程类型

课程

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周数)

形式

考核类型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数

备注

集中

分散

1

2

3

4

5

6

7

8

实践能力模块

必修

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类

C

*

社会调查、学年论文

C

*

毕业论文(设计)

C

*

专业技能训练

C

*

……

C

*

应修小计

(/)素质拓展计划

课程

性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数

(学时)

形式

考核

类型

各学期周数分配

备注

集中

分散

1

2

3

4

5

6

7

8

必修

215B0004

军事技能

2

2

Ö

C

2

220B0021

社会实践与劳动

1.5

Ö

C

*

*

*

*

*

*

*

220B0012

社团活动

0.5

Ö

C

*

*

*

*

*

*

*

227B0002

文化素质讲座

0.5

Ö

C

*

*

*

*

*

*

*

227B0004

基础必读书

0.5

Ö

C

*

*

*

*

*

*

227B0003

创新创业实践

4

Ö

C

*

*

*

*

*

*

*

非师范专业

227B0013

创新创业实践

2

Ö

C

*

*

*

*

*

*

*

师范专业

应修小计

7/9

说明:1.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使用的课程代码为227B00132学分;非师范专业创新创业实践使用的课程代码为227B00034学分。

2.本段内容师范专业为(六)素质拓展计划、非师范专业为(五)素质拓展计划。


七、其他有关说明(前面没有列出或者没有说明的内容在此补充)

1.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方式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并可置换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具体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2.为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师范专业基础必读书应指定部分教师教育类名著并落实读书报告等要求;文化素质讲座应包括不少于3次师德、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等教师教育类讲座,学校层面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开设;社会实践与劳动活动中至少包含1次围绕乡村教育调查、基础教育志愿者活动、支教等教师教育相关活动。具体安排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3.基础必读书须选读周恩来思想、生平和精神风范以及审美教育类等相关书目。各专业要在此列出本专业所需的详细必读书书目(也可以作附件5另列举)。

…………

 

 

 

附表1.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2.合作培养计划

3.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图

4.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活动)关系表

 

修订人:

审核人:

20203月日


附表1劳动与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劳动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名称

学分

周数

开设学期

备注

1

2

3

4

5

6

7

8

说明:1.本表要详细列出各学期劳动与实践周活动的具体安排和实施情况;

2.每学期1-2周劳动与实践周的教学安排,原则上安排在19-20周,由各专业科学规划,安排劳动实践、集中实践教学或其他短周期教学任务,如集中指导学生进行学年论文写作或课程设计,开设系列前沿讲座、报告等,具体实施计划及内容需在本表中列出;每学年需保证安排1周为劳动实践,安排学生走向社会,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可以围绕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方面安排。


 

附表2:合作培养计划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开设学期

合作方式

理论课

理论课

实践课

实践课

实践课

实践课

实践课

实践课

实践课

实践课

说明:1.本表供参考,各专业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与企业行业合作培养计划,内容涉及联合建设、开设课程,专家开设选修课或讲座以及共同参与的各类实践环节教学等。

2.合作方式指合作企业单位与教学的方式(授课、指导、讲座等等)、承担课时(时间)、主要内容等等,各学院应根据专业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制订。


附表3: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图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矩阵图

毕业要求

培养目标1

培养目标2

培养目标3

培养目标4

培养目标5

培养目标6

1.

P

P

P

2.

P

P

3.

P

P

……

 

说明: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有支撑作用的打“P”。

 

 

 


附表4: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活动)关系表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与活动

毕业要求1

毕业要求2

毕业要求3

……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课程1

H

M

课程2

H

H

M

课程3

M

H

H

实践1

H

H

实践2

M

M

……

 

说明:1.本表格列出对毕业要求指标点有支撑的必修课程与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其中通识通修模块中的指定选修应视为必修课程。

2.列出表中课程体系对专业毕要求的支撑矩阵,使用HML表示课程与活动对指标点支撑度的强、中、弱。H代表课程与活动对毕业要求高支撑,M代表课程与活动对毕业要求中支撑 ,L代表课程与活动对毕业要求低支撑。每项毕业要求列出达成关联度最高的3门左右课程与活动。

3.“课程与活动”部分可以包括第二、第三课堂的活动。如素质拓展计划模块中的相关环节以及专业竞赛等,本表格可以较为全面的列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课程。

4.指标点具体在前面方案“二、毕业要求”中进行分解,本表中只要列出编号即可。

5.基于二级指标点设置相关课程及相应教学(实践)活动作为支撑,应注意使其具备可考核性,以便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上一篇:淮阴师范学院2020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下一篇:2018年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淮阴师范学院教务处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16 

联系地址:江苏省淮安市长江西路111号